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

设计艺术学院毕业展金奖揭幕

GOLD AWARD UNVEILING OF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SCHOOL OF DESIGN AND ART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Design | 2021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毕业展金奖揭幕!

2021-12-21 15:07:40

 

2021年6月1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毕业展在“浙江美术馆”和“象山艺术公社”两地开展。作为一年一度的毕业盛会,本次设计艺术学院毕业展以“启”为主题,由设计艺术学院五个系的百组毕业作品组成,来自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们将以各自独特的视角诠释后疫情时代下的社会思考和设计责任。

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本次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毕业展金奖获奖作品以及获奖同学的一些感悟吧~

 金奖作品 

 / 

 Gold Award Work 

01

 字面意思 | TypeFace 

作者:陈沛涛(硕士)

导师:毕学锋

 

作品介绍:

《金刚经》中谓“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揭示了“本体、客体、时间、空间”,而“四相”之根即为“我相”。面对着愈加复杂的世界,我们更加执着于外部环境定义自我的看法,而没从“本体”出发去执掌自我,如何从“我执”到“执我”,是我们成长中需要持续思考的自我式发问。

作品Typeface是一场视觉上的时间游戏,Type与Face构成了这场游戏的主角,游离在实时动态+交互的平行时空概念之中。通过面对镜头下的我相,任由你去掌控字面的时空变化,而落入时空的字面,到底有多少可能性,都由你我来定义。这场视觉时间游戏从未间断,而作品更是一种“现在进行式的共创”状态,需要观众介入作品最终完成体验交互。自展出之始,就在后台存储一张张命名为Typeface.jpg的序列帧,而Type和Face随着不同的“我相”层与其输入不同信息层,实时动态呈现成倍数增长的双重变量,使得最终作品形成庞大数量的逐帧Typeface数据库,呈现视觉时空之下字面亦众生、千人亦千面的字面交互实验场。

 

导师评语:

作品字面意思(TypeFace)是一组在自己创作的字体设计基础上进行的实时动态交互作品,四款不同的拉丁文字体设计体现了作者扎实的设计功底。作品通过文字输入与人脸时时交互形成游戏式的体验方式,以“字面“与“我面”呈现出新媒介环境下的下设计实验性和创新的视觉活力。探讨“我执”与“执我”的关系,也是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反观。作品以“当下进行式的共创”方式回应现在,是存在的现在,是万物互联的现在,也是众生孤独的现在,它是一场“自我观照式”的视觉游戏域,一种“现在进行式”的字面共创源,一次“动态体验式”的交互实验场。

 

 

Q&A:

Q:这次毕业创作让你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A:最难忘的莫过于这次毕业创作我加入了人脸捕捉的来驱动海报字体动态交互的部分,这并不是我擅长的部分,而我也希望在常规的动态设计的表现形式上有一些新的尝试和挑战,所以把我的毕业设计当作一次试验。而这次试验无疑最难忘的是前期算法代码和设备的调试搭建的问题,算法代码计算量的优化和动态视觉的留存之间需要一个度的把握,中间过程设备频频出现故障,对于互动现场来说,需要更强的机动应变能力,而在创作过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和技术伙伴的互相磨合,事实上是视觉与互动技术之间的权衡,也是视觉思维和程序思维的相互碰撞而产生的视觉化学反应。

 

Q:毕业后你从事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你会坚持你的专业吗?未来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A:毕业之后我将继续从事设计方向的实践工作,并会将我对平面设计的信仰与热爱持续下去,为之继续奔跑。对于未来,我希望我能够持续保持创作与无尽的好奇心,能够在设计合作中碰到有趣好玩的委托与客户,来持续互补设计者与委托方之间,为设计师的思维注入新想法、新创意,最终创作出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设计作品。

 

Q:是否会到自己的展区观察观众的反馈,你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和评价?

A:是的,我会时不时到自己展区看观众的反馈,因为我本身这组毕业作品就是一组动态交互作品,所以观众的互动体验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需要持续知道观众的不同反应与识别认知,来不断完善这个作品的体验度,好比产品的迭代优化一般,观众的体验反馈实际上是帮助优化作品的有效来源。而对于他们的反馈和评价,我希望是不同的声音的,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各自对新鲜事物的认知,有争议有交锋的反馈才是有价值的,过于安全与过于负面的评价对与创作者来说都难以使其继续突破与进步的。

 

Q:马上就要毕业了,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A:不要忘了我们进入美院的初心,持续奔跑与创作去追逐心中所爱,无愧热爱,无愧自我,为艺术战。

 

 

02

 子曰 | ZI YUE 

作者:胡川 徐茜雅 殷文琦

导师:郑朝

 

作品介绍:

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道德人格的塑造是应当被追问与探讨的问题。《论语》极具东方性地提出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古老的中华文明传承于当下为现代人带来可贵的缄语,反思如今的我们所遵循的道德依据又是什么?古之“子曰”即孔子之言,当下的“子曰”,亦可是人之所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构建了整个社会生态。随着社会问题的千态百出,道德观念的偏差引人深思。传统文化在当今看来是否仍有启示意义?道德依据是否有效作用于现代人的行为?

基于论语中提及的言行思想,我们在论语中归纳出仁、义、礼、智、信五方面,化以具象的形态,并与五行学说结合,对相应社会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纸媒与交互的形式,表达“曰”的概念。“镜”可正衣冠,通过人脸识别的交互技术,观者口部表情的变化对应了“曰”的过程,屏显字体由细变粗,逐渐映射出人的面容。在“曰”的过程中,反思个人的知与行。从古老的东方哲学反思当下的道德观念,思考《论语》中的君子思想对现代人之启示。

 

导师评语:

“子曰”基于繁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思考问题本身转而到思考个体为人。同时立足于儒家经典学说《论语》,深入探讨其中的道德观念及伦理思想。从整理归纳到设计演绎,打破对传统文化的固有认知,理解出传统与现代的转达关系。重新审视儒家中道德观念的意义,展现东方美学下的君子人格塑造,带给人道德上的自我反思。

 

 

 

 

Q&A:

Q:这次毕业创作让你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A:毕业创作从选题到落地,每个历程都印象深刻,但记忆中最难忘的还是制作龙鳞装的过程。三个人不分昼夜地将信息进行梳理编排,用最高的效率完成印刷以及装帧,当最后长达两米,内含两百多张内页的龙鳞装完整地呈现在面前时,心情就像是火箭成功发射一般激动,那一刻感觉所有付出都甘之如饴。

 

Q:经历过毕业创作,你对当下以及未来设计,是否有了新的思路与看法?

A:现代技术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交互式设计让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更加紧密。在此次毕业设计中,我们运用编程的创作手段创作了交互式可变字体,通过简单的交互行为,传达我们的设计理念与观点。交互式设计拓宽了传统平面设计的表现力,我们认为这也是未来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Q:是否会到自己的展区观察观众的反馈,你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和评价?

A:我们会很注意观众对于我们作品的反馈,当看到他们驻足于展品前翻阅、浏览、思考,我们会不由得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和紧张。实际上,有很多观众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他们会询问我们整个的设计过程和想法,我们也满怀热情地一一解答。我们希望观者在欣赏之余也能引起对设计理念的共鸣和反思,于我们产生思想上的交流反馈,得出中肯的评价或建议。

 

Q:马上就要毕业了,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A:毕业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句号,代表你不再是个学生;但他更是一个逗号,代表你将步入社会,重新开始对自我的探索,所以它是结束,更是开始!

 

 

 

 

01

海洋文旅综合体设计 

作者:徐欣悦 孔逸文

导师:周波 黄逸霖

 

作品介绍:

本设计从美学设计理念出发,对海洋工程平台的改造再次利用提出新的设计思路,此次创作核心围绕科教文旅综合平台以及衍生相关的大型水上交通工具,聚焦于海工领域的美学呈现新方式,系统性规划配属超级游艇的整合性设计创作。围绕强化海洋特色生态旅游需求展开,深度研究滨岸消费群体及其相应的服务体验,融合形体仿生与交通工具空间设计的应用结合,力求呈现一组新颖完整的海洋文旅平台设计,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美学探索。

 

导师评语:

中国海洋经济战略的正确格局,不是仅仅依靠暂时位列小众群体的游艇消费者们独立支撑。我国近20年来,一直是海洋工程制造领域的东方巨人, 这个承载着国家海油开采海洋服务的庞大产业,在当下“碳达峰,碳中和” 能源升级的当下。也在寻求海工领域的多元化,民生化的综合性发展。海上文旅平台 + 邮轮游艇的组合设计,正是作为系列性作品将海洋平台制造的理工结构严谨性,与超级游艇设计的艺术美学理念融合贯通,形成照相呼应的东方比翼鲲鹏。放眼全球的海洋领域制造业格局,也只有中国有此综合建造实力,在全新的海洋生活平台上将超级油轮与超级游艇的产业整合于一处,形成密不可分的产业生态链。结合了“学,住,食,行,消“五种多元的海上生活方式探索,赋予了作品完整的海上应用环境。不仅让青训学者身临其境的了解现代海洋文化,也为慕名之客提供了真正意义的无限海景房,同时满足了大快朵颐的海鲜食客门最新鲜的美食诉求,更为百舸争流的扬帆起航者提供了海上栖息地,更有甚者迎合了我国离岛消费政策,将购买力留在我国海域之上。

 

 

 

 

 

 

Q&A:

Q:毕业后你从事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你会坚持你的专业吗?未来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A:毕业后将我继续从事海事领域的设计工作,会继续坚持我的专业,在海洋的平台上继续工业设计。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在专业领域内,有一番建树。

 

Q:平时你获得新知识的渠道主要是哪些?

A:新知识的渠道,主要是由黄老师传授一些专业知识与设计指导。同时在互联网关注业内资讯与优质设计方案,如behance。

 

Q:开展之后,你也会作为观众去看展览么?会关注哪些展览?

A:开展后我会去看展览,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会争取每个展厅都去观摩学习。作为设计师,设计的展览我会着重关注。

 

Q:马上就要毕业了,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A:最想说的一句话:感谢所有教导我的老师!受益匪浅,未来广阔!

 

 

 

 

01

谚·织|Text·Textile

作者:杨珂

导师:姜图图 王小丁

 

作品介绍:

在拉丁语中,文(TEXT)和织(TEXTILE)是同源,因此我选择织的方法来表达对民间俗语谚文的个人化感受,尤其是儿童时期从父母长辈处获得的作为警示或训诫的一些特定俗语——随着成长,有些沉入了潜意识,成为终身的约束,有些随着年纪的增长,则有了新的体会和意义。

我把谚语文字作为图案元素做了构成变化,利用黑白两色组织纹样设计,表明事物的两面性。技术上采用数字化高密提花工艺、手工绣织部分纹织肌理,用综合的方法创作梭织独幅作品。

 

导师评语:

作品以谚语文字为灵感来源,以黑白两色表现文字的构成感觉,用独幅织物的形式表达谚语语言形式的新旧变化意向。这组作品的难度在于使用工业大型织机来制作,设计要兼顾工业化制造的规则化要求,又要保留手作的灵活性和不规则艺术性。经过艰难的试样实验过程,最后作品完成完整 度高、织物肌理丰富,富有个性和张力,达到预期要求。

 

 

Q&A:

Q:这次毕业创作让你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A:这次毕业设计中,让我最难忘的经历是和工厂反复对接的过程。在平时的课程里我们很少有机会可以直接和工厂进行合作,对于织造工艺的了解甚微,想要把自己的毕业设计经过工厂非常成熟的工艺实现出来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一方面是工艺效果的沟通,另一方面是需要反复上机尝试,在此过程中,要想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其实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

 

Q:开展之后,你也会作为观众去看展览么?会关注哪些展览?

A:开展之后当然会作为观众去看展览。每年都会看毕业展,不仅仅是设院的,各个学院的毕业展都会关注。

 

Q:这次的毕业创作你觉得有什么遗憾吗?如果再来一次毕业设计,你想有什么改变,无论从时间管理上、毕业设计选题上还是创作呈现方式上,给我们今后的毕业同学一些建议吧。

A:在这次毕业设计进行的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时间的分配上还是不够合理。前期花了非常多的时间进行方案的确定,导致在图案和工艺的实践上比较局促,包括和工厂的对接,其实都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时间的过程。如果再来一次毕业设计,我希望在选题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设计思路构想得比较完整充分,这样会更加清晰地去进行后面的步骤,并且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去尝试工艺效果。

 

Q:马上就要毕业了,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A:大学四年转瞬即逝,短暂但珍贵,愿未来所得皆所期。

 

 

 

 

01

视界之旅

——浙江图书馆新馆导视系统设计

Journey to the Horizon 

— the Signage System Design of 

Zhejiang Library

作者姓名:钱佳玲 黄睿琪(硕士)

指导老师:成朝晖

 

作品介绍:

“我在哪里?去往何处?”面对陌生环境,人们通常会产生迷茫和焦虑情绪,导视系统是人与空间环境交流沟通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理解环境。随着体验时代的来临,导视系统还需同时兼顾体现人性化和体验性以实现导视功能的优化。本次毕业设计以浙江图书馆新馆导视系统为设计对象,通过《视界之旅》这一主题,将导视系统进行信息指引的阶段分为“交界”、“跨界”、“无界”,旨在利用多感官协同合作、消隐于环境以及人机交互实现体验等手段,从真实空间的实物导视、线上平台的虚拟导览以及虚实相融的动态交互导视墙融合、跨越、打破人与场所的界线,探寻更多元、多变、多维的信息指引方式。

 

导师评语:

导视系统是城市空间环境中逐步被重视的必不可少的信息导览表达方式。作品从多感融合与消隐于境的视域,探究城市公共空间中导视系统的多元可能性。借助于新媒体技术诱导人体多感官的共同参与和消隐于实体空间环境元素,提出普遍适用于大众的多感官交互式多感共融的导视系统设计方案,探究更为全面性、通用性、综合性的指引方式,通过“ 感”知的方式从而获得万物“通”的情感体验,以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实现“人一物一境”三者间互通有无的目标。

 

 

Q&A:

Q:在小组创作的过程中,你们的分工是怎样的?合作愉快吗?

A:这次毕业设计我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的。在创作最开始的时候也有过各种分歧和争执,但是毕竟选择了合作就势必要放弃掉部分自己的坚持,尽量能够让两个人的想法都能在作品中得到实现。由于毕业设计是围绕导视系统展开的,因此在设计之初首先会针对用户人群、在地文化、场所特质、功能传达以及室内外环境进行充分调研,在分工方面起初我们是没有比较明确的分工的,是在初稿比稿中选择更合适的设计语言作为一种基调,再进行后续的深化和明确的任务分配,而后展开具体设计,并定期汇总和互相讨论、修改。因此,在作品的方方面面都倾注了我们二人的心血,工作量上也相对平衡。其实除却毕业设计,我们在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期间也共同完成了很多的作品,一直以来也是合作无间、愉快且高效的,小组合作需要大量的沟通和商讨,而不是某个人的“一言堂”,这点很重要,小组如果能够让力量凝聚在一起,也将会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Q:这次的毕业创作你觉得有什么遗憾吗?如果再来一次毕业设计,你想有什么改变,无论从时间管理上、毕业设计选题上还是创作呈现方式上,给我们今后的毕业同学一些建议吧。

A:遗憾是一定存在的,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不断打磨、不断反复之后才能逐步呈现出理想的效果。这次的毕业创作虽然在设计的系统性方面展现地较为完善,但是一些具体的设计细节以及展陈效果上仍需要推敲,比如我们的动态交互导视墙在布展过程中也屡次出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但好在我们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也同样非常感谢综合设计系的老师们、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以及我们的导师在关键时刻给到我们很多布展的建议,让我们顺利地将这一部分的内容实现出来。这次的毕业创作带给我们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完成一次完整的设计实践,同时也体现在设计思辨、技术实现、展陈方式以及团队协作等方方面面,也是为即将毕业的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

 

Q:经历过毕业创作,你对当下以及未来设计,是否有了新的思路与看法?

A:我们认为设计始终是需要面相用户、面向设计对象的,是需要得到落地执行的,而不只是在审美层面满足需求,也不是一种艺术家的自我欣赏。在我们眼里,设计更多是提供一种服务,是帮助人们提升生活品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在深知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解决设计问题首先还是需要对受众及设计问题本身进行刨根问底。

未来设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各个设计学科之间相互贯通、融合,这是一种趋势,同样的,各种新兴技术以及新的媒介层出不穷也是为未来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我们对导视设计的思考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探索,传统导视通常还是借助建筑空间的原始部件或是单独立牌的方式进行指示引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传播导视信息的媒介也可以更多样化,对受众人群和空间环境也可以更友好,甚至于可以从传统单向地信息传播转变为双向地、动态的、发声的、可交互的一种人与环境互动的介质……我们认为的未来设计,一方面在于已知性,也就是立足当下而掌握已知的现在,而另一方面在于未知性,也就是展望未来而畅想未知的可能。换言之,未来设计需要设计师具备基于现有的条件向未来提问的素养,善于思考、抓住设计问题的关键要素,从而提供更为优化、完善的设计服务。

 

Q:请你谈谈设计与生活的关系,设计之余喜欢做什么?用何种方式休闲或解压?运动?宠物?电影?做甜点?

A:我们一直认为设计灵感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相信热爱设计的设计师一定是热爱生活的,我们也是一样。在设计工作之余我们也会喜欢逛逛街、旅旅游等,过程中也能发现许多生活中有趣的细节,这些细节也会在设计作品中得到反馈,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也同样是提升设计师素养的重要一环。设计师压力大好像现在也成为了热点话题,其实压力这个事情还是需要自我排解,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本身抗压能力也会不同,我们通常会去运动或者打游戏来排压,总之还是要在保障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比如暴饮暴食就不太可取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