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 | CAA Design Week 2021 分论坛:实践的设计批评回顾
2021-11-26 23:09:39
论坛开幕
OPENING OF THE FORUM
会议现场
莅临会场/毕学锋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欢迎致辞/成朝晖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2021年11月25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周“实践的设计批评”分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艺术学院如期举行。线上线下的嘉宾、老师和学生代表们参与了本次研讨活动。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毕学锋教授、副院长成朝晖教授莅临论坛现场,欢迎大家的到来。
开幕致辞/郑巨欣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教授、设计学学科带头人
郑巨欣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词。致辞中特别指出了设计批评的话题可以追溯至很久以前,从古希腊开始到20世纪初初期,实际上已有研究方面的批评形式存在。现今的设计批评是针对当下的实践而来的一种讨论,其最终结果是让我们的设计得到优化。我们今天的讨论是为未来的历史来确定正确的选择,这就是我们设计的重要任务,也是它的价值所在。此外,今天在学院里的设计批评区别于社会上的批评,包括设计各种项目当中发生的批评和讨论。在高校里面做的设计批评应该更加侧重于设计研究,设计批评的学术范畴、语境、概念和本意到底是什么,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议题。相关讨论必定能够产出一些有价值、有影响的成果。
主旨介绍/何振纪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论坛主持/何晓静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教师
论坛正式开始前,何振纪、何晓静老师分别作了论坛主旨与演讲嘉宾介绍。
现场发言
GUESTS SPEECH
黄厚石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黄厚石 《批评的归宿:设计批评教学和研究的心路历程》
演讲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身份与批评,二是意识和价值,三是作者与他者。第一是身份问题。作为一位老师很难全情做设计批评家的角色,因为身份问题,人们所承担的角色和事情不太一样,我们在高校里面首要任务还是教学。另一方面,科研者和社会挂钩,和社会发生关联,表达对社会的关心和责任感。身份问题是一个定位问题,作为高校里面从事批评研究的人需要分清楚。第二是设计批评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需要对事情有批判性的认知。第三是设计批评的写作者其实很可能受到各方的影响,可能是个妥协的产物。受到消费者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审美等因素影响而成的无意识,如果要推动中国设计的发展就需要通过批评改变这种意识。
李计亮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览部负责人
李计亮 《设计策展中的批评建构》
设计批评推动设计的发展,并建立于问题思维与意识范畴。包括美学、哲学的文化意义,对建构“设计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设计类的策展不断深耕内容,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设计巨匠-——陈之佛特展”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举办的“新文化运动与设计启蒙展”的设计文化与叙事,都包含着了设计批评方面的价值。从“民艺地生活——中国民艺研究展”与“白井敬上——从国际风格到古典样式再到《idea》”的策展比较,可以从中发掘出蕴藏其中的许多有关设计研究方面的议题,启迪人们思考与中国相关的设计文化思想。当我们追求未来设计时,回过头来研究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造物方式中所蕴含的智慧,都会产生启迪。
黄虹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
黄虹 《公益与实业:<时事画报>戊申风灾救灾报道的视觉建构》
1905年农历8月成立的《时事画报》见证了其时反对美货、兴起国货运动一个风潮。从1905年创刊到1912年《时事画报》最为集中地报道了当时发生在粤地的戊申风灾救灾。从名誉的问题,《时事画报》的创办与善堂等机构关系密切,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改良风俗、鼓吹文明,达到开启民智的愿望。在公益讨论当中女性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消费则“不特关于慈善实业,其影响于工商界者甚大”,往往将人带入一个仿如节庆的空间,当中有游观与商品售卖的活动。关键的是面向“新民”的一种消费教育,《时事画报》力求表达一种既利群,也利己的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报道中的赈灾卖物会上呈现出的就是一种新的博览会空间,人们通过购买而呈现为“新民”。
宫政 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
宫政 《服务、体验与意义塑造》
谈设计体验,随着服务场景的转变,从有明确目标导向转为分散,其实服务设计的背后也是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如果用户进入了深度体验,从目标导向转向全方位导向,对于从事设计批评的研究者来说,可能最关注其中的价值观问题。关于体验和意义,譬如“形式追随功能”、“形式追随情感”、“形式追随意义”等口号,也不就是完全等同于其字面上表达的意思那么泾渭分明。虽然今天的设计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但实际上真正地要做好体验真还远远不够,还要充分关注到其引导性,才是真正以体验为目标的设计,只有这样的话才能真正把体验做好。
周博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
周博 《作为研究的批评》
批评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是什么,基本上是三观。一是设计的人道观。设计一定是围绕人的生存生活展开的智慧,设计的人道观仍然是设计行为应该坚持的基本出发点。譬如关注生态、关注地球等等。二是设计的中道观。在中国传统哲学里面,儒家讲中道,佛家也讲中道,儒家的中道即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但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对于平衡和至善的追寻。三是设计的有机观。人类的设计行为都是具体的,都处在特定的时空和文化结构之中,设计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很好地与特定的时空和文化结构有机的互动。经济、政治、社会都是支撑起时空文化结果的重要变量,所有这些因素构成设计批评的基本语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设计批评也是一种设计研究,而且是一种基于价值判断需要洞见和远见的设计研究。
颜勇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颜勇 《被现代主义遮蔽的现代性:以两幅民国香烟广告画为例》
现代主义往往在社会广阔的场景上被称之为现代运动,其实这两个概念有很大的重合性。现代性这个词有两面,在发展过程当中分别指向了阳性的现代性和阴性的时尚。在中文文化翻译过程当中,阴性的现代性和阳性的现代性慢慢落实为两个现代汉语词语,阳性习惯称之为现代,阴性的习惯称之为摩登。在主要由男性精英所规划的“现代”语境中,与消费联系在一起的大众文化呈现出女性化的特征。那种女性化的大众文化大概也是属于阳性化的现代主义美学在进行自我精心阐述时候的重要演构。消费者也是现代性的英雄,因为他是象征理性与自治的存在,是因为只有透过他的自我界定才能赋予经济与政治制度合法性。在广告画中看起来颓废的摩登女郎一点也不颓废,她已不再是等待别人给她力量,而是告诉了我们什么东西是最有力量的。
张春艳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副馆长
张春艳 《作为设计批评的展览——以苏俄设计展览为例》
通过展览这种以实践和实物为基础的批评对设计界和公众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批评本质上是批判性思维,而其中的第一要素是公正客观,探究和正视事实中客观存在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有关设计史方面的展览需要不断地从历史回到现实,不断地从研究对象反思当下的研究。例如,通常设计史会把先锋派描绘成一个非常几何抽象的、激进反传统的形象。但通过对实物的研究,我们发现先锋派实际上也尊重手工工艺和传统工艺,并尝试以传统的材料、传统的形式来做设计。俄罗斯很晚才进行农奴制改革,在十月大革命之后的苏联事实上并没有西欧那样的市场,也不具备同水平的现代生产条件。因此先锋派设计背后是对一个世界观或者乌托邦的设计,并没有完全落到生活和生产中去。现在有的研究往往从现象看现象,把它简单地等同于其他现代主义设计。但背后的成因其实非常复杂。这样的展览就是用历史实物作为证据来批判目前一些简单化的史学观。
闫丽丽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
闫丽丽 《民国振兴工艺理念与设计批评》
批评往往是发生在危机关头,需要迅速作出判断的时刻,批评对社会和实践有着非常强烈的干预作用,无论话语权多大,批评的影响力和作用一直都在。从19世纪下半叶起到20世纪初,中国传统出口货物的市场工艺不振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一是因袭守旧、缺乏工艺知识,以传统的工艺为荣,对于新的技艺和装饰图案的引入不够,不图进步。二是轻视图案,对工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三是制造不良,生产规模缺乏组织,很难和外国批量化生产进行竞争,小手工业者苦于知识的缺乏,不知道如何推进,对于市场的营销组织等完全是不察的状态,制造不良是一个必然的后果或者现状。就此,生产工艺的刊物举办者提出了许多建议。当时的举措可以大概归纳在四个方面。一是创刊办学,培养人才。二是开启民智,寓道于器。三是设立组织,输出工艺。四是加大投资,扩大规模。
宋健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与美术史论系教师
宋健 《名词之争的背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设计理论界关于设计基本问题的讨论》
20世纪80至9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设计重新起步并迅速发展的十年,围绕着对于“设计是什么”这个本质的相关问题的不同认识,理论界有好几次笔战。造物艺术与工业设计之间的论证,图案与设计之间的论证,今天看来都在各说各话,没有讨论什么问题。20世纪80年代急速的启蒙与反思的惯性下,中国设计理论研究中的误解非常多,造物艺术、工业设计、图案与构成、工艺美术与设计在名词与内涵上的交锋,都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设计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的表征。从“工业设计论与造物艺术论”的亮相,到“为图案辩护”的出现,及至由“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在名词上的变化,表明“工艺美术”作为一个名词在上世纪末看似不可逆转地退出历史舞台,但时间终究会还原出历史本原的真实。近年来,在非遗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等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得到彰显,工艺当年的争论仿佛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时代的局限,也是中国设计学在面向未来时的经验和财富。
互动提问
INTERACTIVE QUESTIONING
提问互动现场
在专家对谈环节中,郑巨欣老师谈及了对于设计批评的深厚观点,他认为设计批评自古有之,其强烈反响反映着今日设计发展之诉求,并呼吁高校建设设计批评学科之个案的累积与前沿性的学术思考。黄厚石老师和颜勇老师针对现代性阳性化的一支和阴性化的一支所涵盖的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设计艺术学系副教授陈晶老师从文化遗产历史性研究和现代活化设计的角度提了自己对设计批评的感受,黄厚石、李计亮、黄虹、何振纪和何晓静等老师都根据自己的见闻参与了讨论,其中,黄厚石老师认为,文化遗产活化中应关注传统文化的内在生长逻辑。设计艺术学系教师王侃从日常见闻经历展开,指出批评需要生态、语境和相关学科的理论武器。
在上午的提问互动环节中,黄厚石老师基于学生的提问,与同学们探讨设计批评学科的建构与完整有赖于与多方学科体系的融汇——不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才足以支撑其完成设计批评的研究工作,同时设计批评的系统化也仍存在极大的完善空间。下午,黄厚石、李计亮老师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的博士生刘静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学科归属一点切入,对由设计批评对象范围联想到设计概念外延进行了具体讨论。博士生张博感叹研讨会更新了自己对“设计批评”的认识,他总结道,设计批评看起来属于理论的范畴,但实际上进行设计批评的写作及支撑设计批评的研究也应该被看作一种实践。
本场“实践的设计批评”分论坛在嘉宾们的深挚分享与同学们的踊跃提问中,给与会者们带来了一场由“设计批评的实践本质”议题生发出的学术盛宴,各位嘉宾、老师、同学们的观点碰撞如急雨落潭般激起层层思维的涟漪。
2021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周
CAA Design Week
总顾问:高世名 韩绪
总策划:毕学锋 陈燕屏
策划团队:成朝晖 陈正达 刘超群 王昀 陶音
项目负责:
吴炜晨 方舒弘 虞琼洁 郎青 章俊杰 武奕陈
郭锦涌 何振纪 朱海辰
◎ “D-Future: 对话未来”——国际设计双年展主席论坛
执行团队:方舒弘 卢西
◎ 策略与共通
——染织教育在智能科技、艺术、商业跨界融合中的可持续发展
执行团队:郎青 李新园
◎ 无限共创——产、创、研融合设计论坛
执行团队:章俊杰 武奕陈 刘佳睿
◎ 转象——跨界·综合:第八届设计教育高峰论坛
执行团队:郭锦涌 汪菲
◎ 实践的设计批评论坛
执行团队:何振纪 何晓静
◎ 碰撞·交融——面向未知的设计青年论坛
执行团队: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会
◎ 2021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
执行团队:吴炜晨 周峰
◎ 20世纪海报图景——教学研究现场
执行团队:陈正达 虞琼洁
◎ 感知·生活: 一生一本社会实践课程成果展
执行团队:郭锦涌 黄斌斌
视觉设计:成朝晖
宣传推广:徐振庭 王侃
内容助理:王亚琦
视觉助理:陈奕含 张竞文 张岭昱 刘贝贝 姚复怡 张泽琨
外联统筹:设计艺术学院综合办公室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