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倩:一个无定所的世界,一场欢愉的历险
2022-02-18 00:15:33
设计艺术学系黄倩老师的美文《一个无定所的世界,一场欢愉的历险》发表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育·美少年》杂志上,写的是咱们的象山校区。大家每天学习与生活的校园在黄老师笔下是怎样一个奇妙又充满诗意的世界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吧!
一个无定所的世界,一场欢愉的历险
文:黄倩
在你的脑海里,大学校园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不是沿着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两边对称地排列着四四方方的教学楼,轴线的尽端耸立着庄严肃穆的图书馆,馆前有着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坪?
我的校园——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不是这样的,它悠然坐落在江南的乡野间、菜地里。乡野菜地与大学校园?多么奇妙的碰撞与组合!而最奇妙的是,它那独特而富于想象力的建筑真的是,绝无仅有,如梦如幻。它是2012年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茨克奖的王澍老师的代表作之一哦!作为杭州“十大文化新地标”,它还入选了《纽约时报》杂志评选的“二战以来最重要的25个建筑”。
沿着象山脚下的小河一路行去,闲闲的、散散的美学漫步由此开启:满眼青青的菜地,岸边芦花胜雪……更有成群的白鹅在前面蹒跚而行,满山的白鹭在空中盘旋……瞥眼间,会看见“已播种油菜,静请期待”“已播种农物,请勿践踏”的木牌,莫名好一阵感动……在这里,你不时会遇到本地原生态的农人,他们赶着牛羊慢悠悠地行进,蓬乱的灰白头发、鼓鼓囊囊的衣服、褪了色的黑布鞋……每一个细节都混和着土腥气与汗酸味,黑黝黝的面庞映着金灿灿的阳光,仿佛树木的年轮似地,一圈一圈扩散着满足的笑意……他们真美,美得令人陶醉,这世间哪里还能找到比他们更有画意的模特儿呢?
转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你见到的不是大片、大片的绿茵草坪,而是一望无垠的油菜花、向日葵、燕麦、玉米……一年四季,在阳光下,绚烂而辉煌。在这里,所谓绿化,不过是农人亲手种植的、最原生态的农作物,我们的身心就这么被一年四季的各种农事所环绕与交织,在春华秋实之中,饱享那朴实的、乡野的气息,深深地吸入,静静地感受,完完全全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听!象山和环绕象山的小河是有生命的,一呼一吸,一呼一吸……天地之间宛然回荡着同一种韵律,这韵律潜藏在树梢里、远山里、白云里,也潜藏在小河的水纹里和鸟儿的鸣啭里……拾级而上,回望山下之际,这种感觉就愈发鲜明了,正是“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这大自然的韵律深深地感染了我,令我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
我遥想,这韵律也一定深深地感染了当年无数次徘徊于此的王澍老师,像种子一样蕴藏在他的心底。
然后,当从浙江各地拆房现场回收来的、不同年代的700多万片旧砖、旧瓦、碎瓷片聚集于此时,王澍老师便恍如一位高明的指挥家,指引着那蕴藏于心底的韵律缓缓流淌而出,这韵律又深深地感染了这些旧砖、旧瓦、碎瓷片,它们和着这韵律呼吸、律动、翩翩起舞……
当王澍老师的指挥棒一停,砖瓦瓷片们也随即打住了,悄然凝结成了各种建筑。而那韵律就凝结在这些建筑之中,化为了比例与节奏,与远处象山、小河的韵律遥相呼应……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大抵如此吧。这些建筑宛如从这独特的气场中气化生成的一般,而这些循环再利用的旧砖、旧瓦、碎瓷片则让建筑一建成即带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与沧桑。
山北的建筑是一簇一簇的合院——层层叠叠的披檐,树影斑驳的白粉墙,时开时合的橘色杉木板门,单纯而澄明,在阳光下,在细雨里,是那种“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恬静——苔痕深深浅浅,宁和、冲淡、疏野、秀逸……(图1)
图1山北的建筑是一簇一簇的合院
——层层叠叠的披檐,树影斑驳的白粉墙。
(图片来自申博)
山南的建筑则面朝象山自然地起伏,潇洒地律动,活泼而空灵,有山房,有水房。
山房的灵感源自太湖石假山,形态恍如层叠而上的三层抽屉,而中间这层被拉出来一半,悬空、停住,于是形成一个漂亮的凌空扭腰山房,墙上则开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窗口,令人想起假山上那些疏落有致、玲珑剔透的孔窍(图2)。
图2墙上则开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窗口,
令人想起假山上那些疏落有致、玲珑剔透的孔窍
(作者自摄)
在山南,你总会不经意间与各种各样的山房邂逅,这些山房有着同样的凌空扭腰的形态,却各有各的风情与趣味……有时是清水混凝土的山房,立于毛石砌就的高台之上,如异形的太空堡垒(图3);对有时是内空的山房,只有一个曲折的清水混凝土外壳,穿插以铁栏杆,错落成不同层高、不同朝向的观景平台;有时是白粉墙上镂空的、负形的山房,仿佛建筑张开的巨口;有时是一半砌在墙里的山房,有一张橘黄色杉木板门窗的脸(图4);有时是半身在檐下、半身在庭院里、一半实一半虚的山房,犹如起身迎客的巨石(图5)……最有趣的是19号楼南侧的那3个山房,这一次,它们不再是方抽屉似的扭腰了,而是真正模拟太湖石形态的、清水混凝土镶嵌落地玻璃的山房,三个,静静地伫立于湖水中,各自欹斜向背,宛如天外来客,形态古怪,憨态可掬,是可以住的、有空间的抽象雕塑(图6)。
图3有时是清水混凝土的山房,
立于毛石砌就的高台之上,如异形的太空堡垒
(作者自摄)
图4有时是一半砌在墙里的山房,
有一张橘黄色杉木板门窗的脸
(作者自摄)
图5有时是半身在檐下、半身在庭院里、
一半实一半虚的山房,犹如起身迎客的巨石
(作者自摄)
图6最有趣的是19号楼南侧的那3个山房,
这一次,它们不再是方抽屉似的扭腰了,
而是真正模拟太湖石形态的、
清水混凝土镶嵌落地玻璃的山房
(作者自摄)
与山房相对的是水房(图7,图8)。水房有着江南水乡波涛汹涌、连绵起伏的曲线形屋顶。屋顶上细细密密地满铺满盖回收得来的青瓦,那么恢宏那么壮观的大片瓦面,所形成的肌理如同春风吹皱的、微波粼粼的海面,辉映着云影天光共徘徊……
图7与山房相对的是水房
(作者自摄)
图8水房有着江南水乡波涛汹涌、连绵起伏的曲线形屋顶
(图片来自申博)
而山房与水房之间,则以无数坡道、连廊、楼梯与小桥相连。最有趣的是,山南所有的建筑都是相通的。课后的闲暇时光,游走在这些串连起各个教学楼的坡道、连廊、楼梯与小桥之上……恍如置身于山水长卷之中逍遥游(图9):画卷在身体两侧徐徐展开,千姿百态的空间与光影,层层叠叠地勾连嵌套在一起,如魔方般变幻莫测,充满了惊奇与发现的乐趣。又恍如置身神奇的迷宫: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明明在建筑中,却不知如何转到了建筑外,有时竟穿出了屋顶,翻越过屋脊……自不免常常迷路,莫知所踪,叹一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继续前行,却蓦然惊觉道路已至尽端,那么,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吧,停下来,静静地眺望一番。临了,兜兜转转,另觅蹊径。果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图9 山房与水房之间以无数坡道、连廊、楼梯与小桥相连
(图片来自申博)
记得有一次很好玩,我沿着解构主义风格的天桥一路徐行,不经意间,已被卷入了12号楼里。连我自己也不知怎么地,就身在一座红砖砌造的——城中城、楼中楼,或者是什么“魔方城堡”的底部了。我在里面转来转去玩味了好久,好想有一个适当的距离拍照,却不成。
楼梯在外面,我也不知是怎么找到的,很兴奋地冲上去,折回来……临了,却发现再也进不到“魔方城堡”里面去了。正沮丧地立在一个小铁桥上往下眺看……
一时,却看见我班上的3个女生走了进来,也像我当初一模一样,很迷惑地在里面东张西看,转来转去——不明白这是一个什么场所?我在上面看了窃笑,打一声招呼:“Hello!”
她们吓了一跳,不曾想到上面竟会有人,张惶地四处寻找,仰头终于看见了我,就大叫:“哎呀!黄老师!您是怎么上去的?”我听了不禁莞尔:“我也不知道啊,我还想知道怎么下去呢。”
而这,也正是王澍老师追求的境界吧——一个无定所的世界,一场欢愉的历险。在象山校园这个大舞台上,你我皆是演员。
你看那不时遇到的杉木板巨大转门,当你用力推开它,身体也由此岸转到了彼岸,不是舞台布景正在切换么?一如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充满了魔幻的意味,时空变换迭代,那门后又是另一番新天地、新景象……
你看那层层叠叠、连绵交织、曲折尽致的木构屋架(图10),那弥漫着密密匝匝的地锦叶子的外墙(图11),不正是舞台上徐徐开启的重重帷幕么?一墙的绿叶宛如一只只向着天空伸出的小手,风一吹,成千上万的绿色小手随风起舞,一时如同海潮般汹涌澎湃,跌宕起伏……不是热情的观众的掌声正在响起吗?
图10 层层叠叠、连绵交织、曲折尽致的木构屋架
(作者自摄)
图11 弥漫着密密匝匝地锦叶子的外墙
(作者自摄)
你看那向着长空卷起的大屋顶(图12),那海水微澜般波光粼粼的瓦屋面,不正是空空的舞台么?这里有青石板条案与座凳,有面朝青山的木质长椅(图13),正期待你的到来,正期待精彩的剧情上演:可饮茶、可雅集、可远眺、可闲谈、可纵歌、可漫游……在青山绿水之间,各种创意与灵感的火星迸发,有无限的可能性闪闪烁烁。而你,则无时无刻不与艺术相逢……(图14)
图12 向着长空卷起的大屋顶
(作者自摄)
图13 有面朝青山的木质长椅的大舞台
(作者自摄)
图14 在水边画水房的孩子们
(图片来自申博)
被象山校区之美氤氲与滋养是幸运的,来吧,随我来吧……让我们一起在校园里邂逅“美人鱼”雕塑;一起放逐身心、追随彩虹,在楼梯与坡道上嬉戏与迷藏(图15);一起将稍纵即逝的春天收藏在透明泡泡里,看它们在新绿里遨游(图16,图17);一起来给小树打一条绿色领带(图18),道一声“Hello!树先生!”与他们一起站好队列,在山水之间吟唱一曲青泠泠的歌……
图15 彩虹楼梯与坡道
(作者自摄)
图16 将稍纵即逝的春天收藏在透明玻泡泡里
(作者自摄)
图17看透明泡泡在新绿里遨游
(作者自摄)
图18充满童趣的艺术:给小树打一条绿色领带
(作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