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论』体育图标作为奥...

『设计+论』体育图标作为奥运文化传播的美学价值

 

视觉传达设计系  胡 珂

 

摘要

视觉文化的兴起和传播正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景观,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和图标符号发达的时代,这不仅冲击着人类文化生活的形态,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交流传播模式,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图标符号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在奥运体育图标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图标符号已真正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有些则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世界而不断变化着。本文以奥运体育图标作为研究奥运美学文化的切入点,通过对历届奥运会体育图标的发展及其审美流变进行例证分析,总结体育图标各阶段的审美趣味和美学内涵,从而进一步使社会公众了解奥运体育图标,对体育图标的审美特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加重视奥运精神审美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育图标、图标符号、美学、传播

 

 

 

图标符号是一种视觉上能够看得见的符号,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以符号为主体的思维传播过程。图标符号一般分为图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和象征性符号三种类型,图标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使信息的传达更加科学准确,也使其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样。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图标符号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其应用的领域也逐步扩大,如交通运输、公共环境,乃至各商业领域。如今,图标符号在我们的物质世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须臾不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革命将世界文化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国际交往的机会更多,场面也更大,如作为国际中转交通枢纽的火车站和飞机场、国际性的展销会博览会、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等等。为了能够更为有效的进行沟通,势必需要建立国际化的图形语言形式来跨越语言障碍。因此,在诸多国际间的交流活动中,图标符号起着弥合不同文化和国家间的差异的作用。图标符号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语言,使我们得以便捷而有效地达到沟通目的,而不必担心语言障碍。

虽然现有的很多图标符号系统已经进行了全球性的统一规范,然而,所有的图标符号都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相关,而这些环境是包含着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带有国际化特征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图标符号,能够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融为一体,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尽管各个国家及各位设计师之间在图标符号表达的方式上会稍有不同,但是全球化的意图和方向是一致的。这种趋势我们可以从全球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图标符号中找到很多例子,虽然各国的图标符号系统在表现形式上略有变化,但都具备相同的基本形态和传达意义。这些图标符号具备相同的国际认知度,它们的优势是不需要任何文字语言就能够有效的传达给全世界的人们。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体育图标符号系统是个很好的例子。奥运体育图标是奥运会视觉形象开发的重要项目之一,以简洁、形象、具有代表性的图标语言,清晰的表现出奥运会各个比赛项目的特点。它超越了语言文字在地区、民族间的局限,是一种带有共识性的“世界视觉语言”。它是唯一做的最全面的图标符号,既能让全球的观众理解,又具备申办国的民族和文化特色。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日本设计评论家胜见胜(Katzumie Masaru)首度将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国际标准标识系统的研发上,创造了以图标符号为主的标识系统。这个图标符号系统堪称典范,极大的影响了奥托·艾舍(Otl Aicher)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所做的设计。他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体育图标的基础上,与其他设计师一起合作研发出一套设计更为简洁流畅的体育图标符号系统。自从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运动会所涵盖的所有图标符号系统得到了标准化的整体统一。

此后,在图标基础形态统一的前提下,各届奥运会申办国充分发挥本国特色,来传达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比如悉尼奥运会图标采用了土著人的传统飞镖器械外形,雅典奥运会图标灵感源于古希腊花瓶,北京奥运会图标使用了篆刻字体形式等等……这一届届奥运会的体育图标都被视为设计典范,同时也是现代设计艺术的优秀代表,更是各个地区社会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图例1.1964-2020历届奥运体育图标比较

可见,图标符号在处理庞大复杂的信息内容时,它的功能和效力是令人惊讶的。无论是为医院机场等公共环境处理指向系统,还是为运动会、博览会之类的大型活动提供视觉焦点,图标符号都起着直达信息捷径的作用。

图标符号系统不仅仅是视觉沟通最重要的形式之一,而且也是最复杂的形式之一。不管是多么富有个性的格式,都要求设计师将大量的信息以视觉方式再现并提炼成简洁的图标,以便将它们更有效的传递给大众。当代社会,方便低廉的国际交通、遍布全球的网络和商业的国际化,都要求信息能得到普遍理解,由图标符号所创造的视觉语言能够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我们正在变得越来越通晓图标语言,以图标的方式来理解和诠释信息需求。图标符号,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变得意义重大,各国各个时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都对图标符号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图标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奥运会的体育图标也是图标符号在视觉识别国际化的首创。奥运会体育图标是奥运会重要的视觉形象元素之一,它以生动准确的运动造型表现奥运会的各种体育项目。作为通用图形的体育图标,它需要超越通过语言文字传播举办国文化的局限,将广泛应用于奥运会道路指示系统、场馆内外的标识和装饰、景观环境布置、广告宣传、电视转播、纪念品设计等领域。奥运会体育图标是构成一届奥运会景观的重要基础形象元素,它不仅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图标符号也鼓励着人们读取关注体育赛事,是传达奥运会举办理念和主办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1. 第一阶段——奠定了早期体育图标的基础

1936年柏林奥运会

1936年在柏林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一次使用了为体育项目设计的图标符号。这套图标通过视觉的简化和系统化,在设计的抽象化方面展示出高度的符号特性。它们并非是对体育行为本身作为图标的题材来描绘,而是借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体育器械。统一的视觉图形语言通过应用系统的题材而产生。这套图标的背景与一个宽大的圆环联系起来,这种背景赋予了每个单独的体育器械一个相同的视觉特点。

图例2. 1936年柏林奥运图标

1948年伦敦奥运会

这一届的奥运会体育运动项目的视觉化通过图标符号又前进了一步。图标符号的轮廓转变为一种徽章盾牌式的外形。但在体育题材方面还没有一个规章制度可以遵循,有的是使用体育器械造型,有的是选取运动员特征,都象征着体育项目。因此在主题表达的统一性上还稍显欠缺,图标表现形式也略微繁琐不够直观。

图例3. 1948年伦敦奥运图标

2. 第二阶段——确立了体育图标的标准规范

1964年东京奥运会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创了奥运会象形图标设计的先河,今天世界范围内再常见不过的体育图标符号便是这届的首创。当时,奥运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行,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沟通的隔阂不可避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设计评论家胜见胜(Katsumi Masaru)为中心,11位年轻艺术家组成的设计团队负责奥运会的体育图标设计。奥运会体育图标早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和1948年伦敦奥运会就有少量使用,但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将这种体育图标的设计创建了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胜见胜和其设计团队从奥地利人奥图·纽拉特(Otto Neurath)和吉雨德·阿恩茨(Gerd Arntz)创作的“国际文字图像教育系统(Isotype)”中提取灵感,设计了20个既简洁又美观,并且人人都能理解的标准化体育图标,这种视觉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1964年东京奥运会结束之后,日本奥委会决定将这些图标符号无偿提供给所有的国家,也就是从那时起,每届奥运会都有了不同版本的体育图标设计,不同的国家在这种形式的基础上用各国特色的元素进行延伸诠释。

图例4. 1964年东京奥运图标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

墨西哥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举办奥运会的资金有限,而其成功的会徽设计和对色彩的巧妙运用,帮助墨西哥制造了一个气氛热烈的奥运盛会形象。设计师兰斯·怀曼(Lance Wyman)和他的设计团队受到古代墨西哥壁画的启发,结合现代光谱艺术手法,创作了一个带有强烈的眩晕效果和无限空间感的奥运会会徽。这个奥运会会徽随后被应用到场馆、标识、邮票、服装等各种奥运主题产品中,这种应用范围的扩展,给了人们一种视觉上的连贯性。兰斯·怀曼不受上一届东京奥运会的影响,采用了运动器材的剪影来设计图标,明亮的色彩也保持了统一的风格。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色彩的巧妙运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体育图标虽然如同前几届奥运会一样,图标的目的仍在于进行全球化的信息传达,但是该系列图标利用了另外一种图形语言来作为设计表达。墨西哥奥运会所创造的图标,已经不再通过进行运动的运动员的图形来象征相应的体育项目,而是通过具有代表特征的体育器械来达到这个目的。单纯的体育器械在细节的描绘上要更为简化一些,表现形式也更为紧凑,因此这种创造方法产生了较强的宣传作用,被称为“创意最大胆、色彩最绚烂”的一届奥运图标。

图例5. 1968年墨西哥奥运图标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 /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设计团队由已故德国著名设计师奥托·艾舍(Otl Aicher)率领。团队在设计过程中大量应用网格系统(grid system),各项运动图标均以水平、垂直以及45度去呈现,而会徽则是以放射性的几何图案组成太阳图案,寓意新生的德国。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刚经历完二战的炮火不久,又被分为东西德,带着阴沉的氛围。《卫报》曾在1969年的报导中写道:“奥托·艾舍的任务是创造出开朗、轻松、充满活力、非政治、乐观、无意识形态的文化以及运动。”奥托·艾舍的创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未来的奥运会体育图标的设计方案制定了标准,统一的设计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成为影响最广泛的经典设计。更重要的是,它以友好、包容、有活力的形象展现了德国,也展现了奥运这一场跨越国界的全球盛事。

图例6.1972年慕尼黑奥运图标

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由于加拿大主办方获得了上届奥运体育图标的使用权,因此奥托·艾舍创作的图标符号继续被原封不动的全盘采纳并使用。

 

3. 第三阶段——巩固稳定的微调整阶段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

由于重复使用奥托·艾舍的体育图标需要支付高昂的使用权费用,在列宁格勒学习建筑学的大学生尼古莱·贝尔科夫(Nicolai Belkov)为莫斯科奥运会的单项体育项目创作了系列图标作为他的毕业成果。这些图标与东京、慕尼黑和蒙特利尔的体育图标一样,也遵循了一种严格的设计方案。每个图标都由一个倒圆角的黑色四方形背景构成,用一个运动员的侧面剪影来切断画面。以运动员的动态来形成体育项目的特征,圆角边缘与运动员的侧面剪影进行系统化的统一造型延伸。1980年,贝尔科夫的这套图标作品被纳入到莫斯科奥运会的总体设计当中。

图例7. 1980年莫斯科奥运图标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这是又一届强烈的依赖奥托·艾舍创作风格的体育图标。图标设计努力通过一些细节上的变化使人物更具有立体感和个性化。运动员的身体由单独的形式组合到一起,头、躯干、上肢和下肢并没有彼此相连。运动员的身体作为平面图形,与体育器械形成形式上的对比,而体育器械仅通过线条来赋予其特征。图标的结构组合形式与奥托·艾舍的基本相同,但设计师努力体现着自己的特色。

图例8. 1984年洛杉矶奥运图标

 

1988年汉城奥运会

韩国平面设计师黄炳(Byong Hwang)于1985年受汉城奥委会的委托设计一套新的体育图标作品。但是由于他设计的第一套作品,与奥托·艾舍的图标系列太过相似,因此他于1986年又重新设计了第二套作品。这套图标作品以镂空的椭圆形人物躯干来连接四肢,使得身体部分显得更为透气和灵动。

图例9. 1988年汉城奥运图标

4. 第四阶段——以文化背景和美学特征作为设计方向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

设计师约瑟普·特里亚斯(Josep Trias)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设计了全新的体育图标系统。以往图标所呈现的严格的几何构造被打破,转换成为一种自由勾画的笔触造型。将结构简化为人体的三个最突出的特征:头、上肢和下肢。省略了人体躯干部分,人物动态更为自由灵活。这与西班牙深厚的艺术氛围不谋而合,其线条造型颇具毕加索式的笔法。

图例10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图标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所使用的体育图标,结束了图标符号朝着几何形式和立体形式的发展。图标借用了古代人物的描绘手法,突出人物的肌肉感和力量感。人物图形的写实程度比以前历届都要高出许多,作为侧面剪影的形体被逼真的塑造出来。但是由于这种形式更具有细节和复杂性,从而失去了图标原有的简洁性。

图例11.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图标

2000年悉尼奥运会

继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使用了自然写实风格的图标之后,在悉尼奥运会上又一次使用了抽象化的图标符号。同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图标造型原则一样,人物形象由头部、上肢和下肢组成,省去了躯干部分。借鉴了澳大利亚当地土著人所使用的飞镖造型,构成人物的上肢和下肢,两条腿构成一个整体的大飞镖,而胳膊则分开为两个小飞镖。这种具有举办地国家特色的形式语言使得图标符号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文化内涵。但其缺点是飞镖的角度导致了灵活性的丧志,个别图标中的人物动态显得僵硬不自然。

图例12. 2000年悉尼奥运图标

2004年雅典奥运会

2004年雅典奥运会从三个不同的元素来映射雅典数千年的历史。一个元素来源于古代的花瓶,在花瓶上以典型的方式绘制了橙色背景上的黑色人物图形。另一个元素是大理石雕像对于运动员人物造型的影响。第三个元素是以文物花瓶碎片作为图标的背景轮廓,打破了以往方形的格局,并且每一块的造型都不一样,与内部的人物图标相协调。这三个元素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对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溯源,也是对雅典文化的一种致敬。

 

图例13. 2004年雅典奥运图标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符合体育图标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要求。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的巧妙运用,使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显示出了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统一。图标中的运动员造型圆润流畅、秀美典雅、刚柔并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与神韵。它通过其特有的形态动势将体育图标的运动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予以凝炼。

图例14. 2008年北京奥运图标

5. 第五阶段——自由发展的多维度方向

2012年伦敦奥运会

伦敦奥运会会徽以数字“2012”为主体,包含了奥运五环及英文单词伦敦(London)。这一设计清晰地传达出伦敦的声音——“伦敦2012年奥运会将是所有人的奥运会、所有人的2012。”会徽颜色一共有四种,分别是粉色、橙色、蓝色和绿色,可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使用不同颜色的会徽。这一设计是百年奥运史上第一次由同一年举办的奥运会和残奥会“共享”同一个会徽。该会徽象征着“活力、现代与灵活”,反映了一个崭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不再处于静止状态,而是用新技术和新媒体网络武装起来工作。图标符号采用国际化的设计语言,简洁鲜明,由单纯而大块的色彩组成的主体图案,象征着活力与激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与众不同的设计蕴含着深刻的奥运精神与设计理念。图标整体极富感染力,与以往的设计相比,具有独特的创新和突破,令人耳目一新,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鲜明的个性。

图例15. 2012年伦敦奥运图标

2016年里约奥运会

2016年里约奥运会体育图标以圆滑的鹅卵石作为背景呈现运动人形的剪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2016年里约奥运会将采用全新的独特的图标系统,其中包含有 64 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图标设计样式,分别包括 41 个奥运会和 23 个残奥会的专用图标。每个图标都需要设计师对运动员动作的高度精炼和抽象概括,看似简单却并非易事。里约这套图标的设计优势是增加了一个空间,就是让运动本身有了可以突破的边界,表现张力上确实有优势。让你觉得所有运动都在冲破这个空间,静止的图标有了运动感。是形体与类别、比例与肢体、运动与空间的一次简化。图标符号在线上UI体系里也是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套出色的具有世界级水准的图标系统。

图例16. 2016年里约奥运图标

2020年东京奥运会(延期至2021年举行)

2020年东京奥运会组委会在今年年初首次公布了73个关于体育比赛项目的动态图标,这也是奥运史上首次出现以动画的方式制作运动项目图标。2020东京奥运会图标的形象由日本设计师广村正彰(Masaaki Hiromura)完成,并由日本动态设计师井口皓太(KotaIguchi)制作了动画效果,历时一年之久。首次引入动态图标,以完整的动作模式来展示每个运动项目,极简的风格和极佳的创意,让日本设计再次获得全球瞩目称赞。动态图标将每个项目分解为三个部分:亮相、展示动作和消失。每一个图标都是用最简单的图形元素组成:肢体和圆形的头象征着运动员以及他们的运动器材,加上特殊动态效果,巧妙地传达出每项运动的特点。同时,这些动态图标可以在二维空间中再现运动员的三维运动,并能表现出更多动态动作,如扭转、回旋等。此次图标设计的再创先河,被认为是对1964年东京奥运创新精神的传承和致敬。

图例17. 2020年东京奥运图标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盛会,体育与艺术的充分结合,使现代奥运会具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和审美内涵。作为奥运视觉系统的奥运体育图标,其蕴涵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观念和审美价值观念,是历史各个阶段社会人文环境、审美趣味、以及艺术风格的集中反映。随着奥运会的世界发展,现代奥运体育图标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美学现象。历届奥运会的体育图标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奥运精神的美学价值凸显。

综合性体育赛事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影响已超出体育自身的范畴,对弘扬体育精神、展现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增进地域交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视觉形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体育图标作为综合性体育赛事形象中重要且基础的视觉元素,不仅具有很强的功能性,还需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与艺术内涵,以区别于一般通用图标的中性设计。因而体育赛事的项目图标是集功能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视觉图形艺术。在体育图标形成初期,由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体育图标设计以功能性为主。随着后现代主义设计及其他各因素的影响,艺术家们更强调体育图标的艺术性而相对忽视其功能性。目前的体育图标设计虽然发展较快,但仍然需要对其功能性与艺术性进行权衡。每一届奥运会都在同样的框架下进行设计创作,在条件一致的情况进行突破给设计带来了更高的难度。作为具有高度功能性的体育图标,应在把握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强调艺术性的体现,提升体育图标的表现力,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

今天,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传播活动的日趋重要和频繁,新的媒体也要求不断更新换代的图标符号语言。面向用户的交互性图标符号设计越来越被广泛关注,不断的朝着更新的方向发展。这也推动着奥运体育图标朝着更为自由的表达方式以及多维的媒介方向进行探索和尝试,促使设计师们把图标符号设计和人机学、心理学等糅合到一起,反映人机交互的过程。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和图标符号发达的时代,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图标符号在塑造现实,同时也在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方式。正像图标符号语言自身的可复制性一样,它同时也在复制着相同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样的趋势其后果是耐人寻味的。

 

 

参考文献

[1]Alan Fletcher, The Art of Looking Side Way, PHAIDON, london, 2001

[2]Michael Evamy, World Without Word,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Ltd, london. 2003

[3]Georges Jeans, Signs, Symbols and Cliphers, Decoding the Message, Thams and Hudson Ltd, London, 1998

[4]Rayan Abdullah, Roger Hubner, Pictopram and Icons, Verlag Hermann Schidt Mainz, 2005

[5]詹姆斯·霍尔. 东西方图形艺术象征词典.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6]梅洛·庞蒂. 符号. 商务印书出版社. 2003

[7]爱德华·霍尔. 无声的语言.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6

 

 

杭州亚运会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在2019年由杭州市政府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建成立,旨在协助2022年杭州亚运会在形象设计、视觉推广、公共艺术景观方面的研究和咨询、项目策划、标准制定以及各构成部分的实现路径和实施方式,中心是亚运美学的传播机构,也是各专业联合的协同平台。

 

中国设计教育的开创者

东方设计体系的建构者

当代生活美学的倡导者

国际文创智造的拓展者

 

我们秉承哲匠之精神,建构“设计诗学”;

我们践行生活之本真,拓新“设计艺学”;

我们关注温度与善意,追求“设计人学”;

我们和湖山一同望境,铸造“设计诗心”。

未来已来,设计有我。

 

 


 

 文字:胡   珂 

 编辑:王婧怡 

 责编:刘子杰 

 审核:成朝晖  王   侃 

 投稿邮箱 :sjnews@caa.edu.cn